這期週報的標題「未知的雲霧」(The Cloud of Unknowing)來自十四世紀出版的一本書的書名,它的作者是無名的英國修士,我在幾年前遇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一會兒我們會讀到當中的一些選句,但是這本書並不是今天主角,我只是透過它的書名來介紹本期的主題:未知。

 

 

「未知」這個詞總是帶著某種遙遠和陌生的感覺。我們不「擅長」把自己放在「未知」裡。這背後也許是某種恐懼,恐懼自己對未知的「無法控制」,或者我們下意識想要迴避那個未知的世界,因為它是如此廣大而不著邊際。

 

其實,「未知」跟我們又親近,又無所不在。因為不論我們承認與否,我們都活在全然的未知中。我們可以計劃未來,告訴自己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將開始什麼計畫,完成什麼任務,然而這下一刻將如何展開,我們不知道。而我們對於「未知」的迴避也讓我們迴避了人生的基本事實:生命的無常,以及我們不知道何時將走到生命的終點。

 

2011 年 3 月 11 日當我在新聞裡得知日本大地震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震驚於自然災害的巨大和難以預料,竟然一下子就奪走了將近兩萬人的生命。但同時,我也想像當天大多數的罹難者都跟你我一樣,計畫著第二天要去工作,要去娛樂,要去喜歡的餐廳吃飯,要跟某人約會…。然而在很短的時間裡,這些「未來」和「計畫」都暴露了它們的「虛幻」的原形,在那很短的時間裡,我們直直的面對了這個事實:我們與死神的確是只有「一臂之遙」。

 

然而,人的遺忘讓我們這群「生還者」很快就回到了虛幻所構建的生活漩渦,一切又重歸「已知」,我們或者興沖沖的,或者不情願的,或者百般無聊的繼續計畫著似乎已經屬於我們的明天。

 

其實,對於未知的恐懼或是迴避,不僅是因為我們沒有勇氣去認識這份「一無所知」,我們拒絕去經歷它,因為我們不知道「未知」的廣闊,鮮活,真實,和它無窮的生機。而所有的恐懼都是因為我們不給自己機會去經歷未知,就像書中的一段話:

 

「不用擔心你的感官對這個『空無』一無所知。而又是誰在叫它『空無』呢?是我們外在的我,不是內在的我。我們內在的我認為它是『一切』。」

 

 

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知」是「當下」的真實世界的一個面向,當我們處在「當下」,我們不再恐慌,取而代之的是與萬物的瞬間相連,這便是愛,和愛所伴隨的全然接受。在當下裡我們與「無限」相連,而它的完整和充足感,讓我們覺得「無法」有任何匱乏。

 

我們對「未知」的拒絕,讓我們錯失生命真正的喜悅和豐富,而寧願被關鎖在虛幻的「已知」和「邏輯」的安全感中。不過要走出安全感的圓圈需要勇氣,和某種「奇妙又難以抗拒」的自信。這讓我想起哈努曼那「信念的一躍」(Leap of Faith),在那看似「孤注一擲」的背後,有著對自我和對未知的肯定。

 

《未知的雲霧》的作者又寫道:「我希望放棄一切我能思考的,而把我的摯愛作為那唯一我無法思考的,因為靈性可以透過愛,卻無法透過思考來經驗。」

 

坦白說,我不知道 14 世紀的英國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這些句子聽起來實在很「魯米」,不是嗎?

 

曾經因為書中對性愛的露骨描述而被查禁多年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作者 D. H. 勞倫斯,同為英國人,他以一種低調的口吻描述了這個未知世界的不可輕犯:

 

「心智意識努力的去理解,以為意識最終有某個需要到達的目標。而事實上這種目標當然不存在,因為意識的終點是回歸它自己。我們飽受煎熬的試圖到達某處,而當我們真正到了的時候,那裡什麼也沒有,因為你已無處可去。」

 

這是不是很好的回應了在瑜伽經裡對於三摩地(Samadhi)的描述:「安住於自己的本性中」呢? 同時,我覺得 D. H. 勞倫斯的描述實在太低調,因為事實是,在這個「未知的雲霧」裡,你不是無處可去,而是哪裡也不想去。

 

本期藝術欣賞

影片從 10:57 開始。

 

 

本週要與您一起欣賞的是 15 世紀文藝復興重要的畫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壁畫:《維納斯和美惠三女神的獻禮》。這幅畫描繪的是維納斯和三位女神為當時即將嫁進顯赫的梅蒂西家族(Medici)的喬凡娜·阿比希小姐獻上禮物:一朵玫瑰。右下角的愛神邱比特自然象徵著愛情,而四位女神則分別代表了女性的不同美德和特質。

 

這幅現藏於羅浮宮的壁畫有著波提切利一貫「不屬凡間」的超然和優雅氣質。女神夢幻般的眼神就像畫家的簽名,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它的作者。不同於波提切利更著名的《春》(Primavera)或是《維納斯的誕生》(Birth of Venus),這幅壁畫有著更多的「留白」,也因此平增了一份難得的「冥想」特質。多年來每次造訪羅浮宮,我總是在它的面前流連忘返,不忍離去。

 

本期選句

 

最後與您分享里爾克《給年輕詩人的十封信》當中的一段文字:

 

對於心中那些無法解決的,你要有耐心,嘗試著去愛問題的本身,如同一個鎖著的房間,或是那些以你無法理解的語言所寫成的書。不要急著去找答案,你無法得到這些答案,因為你無法活在其中。重要的是讓你自己活在每一件事情裡,讓自己活在你的問題裡。也許你會漸漸的,不知不覺的,在遙遠的未來,活在它的答案中。

 

詩人溫柔的叮嚀似乎給予我們更多的勇氣來迎接「未知」,不是,是擁抱「未知」。

 

本期習練

 

 

下期預告:斷食

 

一年一度的齋戒月(Ramadan)斷食甫落幕,也就是從 3 月 22 日到 4 月 21 日的這一個月裡,全世界有 20 億人從日出到日落進行食物、水和性行為的「斷食」(fasting)。這個每日的儀式從祈禱開始,以祈禱結束。

 

事實上,斷食不但存在於大多數文化和信仰中,它也存在於所有生物的基因裡,也就是饑餓。所有的生物都自然的經歷某種程度的饑餓,因為尋覓食物這件事本身所包含的不確定性,以及冬季時食物的缺乏。

 

而自然如何幫助我們在饑餓下生存呢? 那便是開啟我們體內的自癒和自強的機制,包括促進食物變成能量的轉化、改善我們的情緒,饑餓也促進粒線體的自我調整、強化細胞。饑餓促進肌肉的發展,使身體更好的燃燒脂肪。饑餓也開啟身體的排毒功能,將陳舊的剔除,替換成新的。

 

我們活在一個物質至上的時代,它伴隨而來的是食物前所未有的「充沛」,因此我們很難去設想這樣的「理想國」其實是不自然,和不正當的,因為我們的身體裏有超過 200 種基因來幫助我們與饑餓共存,卻沒有基因來協助我們怎麼處理「過度充足」這件事。

 

所以我們對斷食的第一個心理建設就是:饑餓是好的,它是自然的,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而就像我們被給予的每一件事,不要讓它輕易的被剝奪了。

 

我們下期將繼續斷食這個話題,並且談一談一些簡易的斷食方法。

 

_

 

〖專欄作者 但唐誥 帶領〗

瑜伽始末經典課程|第二季 8/19 啟航

課程詳情:https://tinyurl.com/25trdm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