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想談一談在印度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Ahimsa」。在帕坦加利的瑜伽經裡,提到透過八支瑜珈來達到瑜伽的境界,這八個步驟的的第一步是外在行為的約束,而當中的的第一條就是 Ahimsa。

 

Ahimsa 這個詞一般被理解為「非暴力」或者「非傷害」,它背後的理念是,一切生命都是神聖靈性的一部分,所以傷害另一個生命就等於傷害了自己。Ahimsa 在今天瑜伽體位的習練裡,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練習的時候,不使自己受傷,而作為瑜伽老師,它自然延伸到在教學中不要讓學生受傷。

 

但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Ahimsa 意味著對外在的人和事的「缺乏敵意」。缺乏敵意是二元的對立的超越,因此這裡的 Ahimsa 必須是一個高等意識狀態,一個全然的愛的狀態,因為只有愛才能缺乏敵意。

 

既然「不傷害」,當然也就「不殺生」,也因此而產生了「素食」這個飲食態度。在今天,素食已經超越了習俗的範圍,而成為一種「健康」的飲食。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素食」的背後是個人意識狀態提升的結果,因為深感自己與一切生靈「同一」。「素食」的背後,是愛。

 

所以,如同魯米所說:「今晚,我們只談愛。」

 

愛人的春天到了,

這盆裝滿塵土的大地

終於要變成百花齊放的花園

預言中的天堂也將到來,

藏在靈魂深處的鳥兒今天要穿破雲霄

大海裡將充滿明亮的珍珠

咸澀的沼澤要變成甜美的朝聖地,

灰暗的石頭要變成鮮紅的寶石

身體將從此蛻變成

完整的靈魂。

 

當愛人出現的時候,每一天都豔陽高照,春光明媚,而當愛人離開了,大地便瞬間淪為一片灰暗。戀愛中的人,又陶醉又愁苦的忍受著「天堂和地獄皆在我心中」。

 

佩托拉克在他的詩句中描寫了這種夾雜著疼痛的喜悅:

 

祝福當我第一次與愛結合

所感受的那甜美的痛苦,

祝福愛神的弓箭刺穿了我的心,

還有那痛徹心扉的傷口

 

愛的全然和絕對,以及它伴隨的「永恆」是令人訝異的。我猜想「永遠」這個詞可能最多就是跟愛連結在一起。戀愛中的人,經歷了自身世界的瓦解,不是跟一個「開悟者」很像嗎?

 

在伊莉莎白·布朗寧著名十四行詩第 43 首說到愛的廣闊和無邊:

 

我愛你直到我的靈魂能觸摸的最遠方,

直到感覺都已蕩然無存,

直到那存在和恩典的邊緣

 

即使愛的「生死相許」,卻難以抵擋在時間的洪流下,它的褪色和消逝。有句話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其實不是時間,而是時間所伴隨的「遺忘」。就是因為「遺忘」,我們跟孩童時期的天真,年少輕狂的夢想,曾幾何時命運的呼喚,硬生生的骨肉分離。時間不但消减我们的生命,還帶來「冰冷」的遺忘,如同浪潮般的,把曾經的刻骨銘心,沖刷無影無蹤。

 

莎士比亞想必也是對此深有所感,才寫下了他著名的十四行詩第 116 首,為他理想中的愛「正名」,並立下「見證」。

 

在詩人的筆下,愛在人事的變遷,和無情的時間,雙重的爭奪下,堅如磐石,矗立不搖。在總結的第 13 和 14 句裡,詩人以誓言(跟老天)要脅:倘若此愛不存,我便從此封筆。

 

我不相信兩顆真心的結合,

能有什麼障礙;愛算不得愛,

一旦愛人改變了便跟著改變,

一旦愛人不愛了便掉頭就走

哦,不!愛是亘古不變的指標,

它定睛凝視著風暴而不為所動。

愛是指引迷舟的一顆恆星,

你可以測量它的高度,卻無法評估它的價值。

愛不受時光的播弄,盡管紅顏

和皓齒的消損遲早將來

愛不會在時間面前低頭,

它將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盡頭

 

若是我說錯了,還被證明給我看

那我從未寫詩,也從未有人愛過

 

本期藝術欣賞

從 08:00 開始觀看。

 

 

本週要請您欣賞的是 20 世紀白俄羅斯的畫家馬克·夏格爾的15幅畫。夏格爾的畫有著夢境般的無重狀態和絢麗色彩,他的畫中經常出現一些相同的主題:他的故鄉、馬戲團的人物,還有小提琴、馬,和公雞,以及那些飄在空中、坐在馬上、隱藏在花叢中,總是濃情蜜意的愛侶。

 

本期習練

 

 

本期的習練我帶大家來到了台南的延平郡王祠,習練的內容維持過去幾週的的動作,但是增加了更多的流動感,和在這個流動感之中,很自然產生的動作變化。

 

習練提示:現在逐漸對動作開始熟悉,便可以嘗試從模仿,到覺察動作在自己身上所呈現的節奏,幅度和自己「獨特」的表達。把習練變成你自己的!

 

本期選句

 

我們今天的話題從「不傷害」開始,但最終卻發現,走上的是一條愛的道路,不可避免的帶著我們迎向高等自我的追求。

 

莎士比亞說:

你可以懷疑天上的繁星不過是火焰

你可以懷疑真相其實是謊言

但是絕不要懷疑我的愛。

 

即使世間一切的「對」都變成「錯」,此愛仍將「定睛凝視著风暴而不為所動」,而擁有此愛的自己,便孕生出了一股嶄新而超越的存在,如同里爾克所說:「即使星辰殞逝,你仍將長存」。

 

在詩人魯米的筆下:那令人醉在其中的「摯愛」便是他自己每每在當下中所遇見的「自我」,他是奧義書裡至高無上的「阿特曼」,他是薄伽梵歌裡要努力去認識的「克里希納」。

 

我常常覺得人走遍天下,畢竟是為了看清自己。我們佇立在壯觀的山水,或是名畫的面前,都是為了「見到」我們裏面與外在所對等的。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內在的反射,如果自己裡面沒有,外面也看不到,就像奧義書裡說的:「我們會認出阿特曼,那宇宙的「大我」是因爲它本來就我們心中。」

 

勞勃·伯頓曾經說:「你這輩子所遇到最美的人將會是你自己。」而面對這個美人,你怎能不愛?

 

所以,本期的選句是 199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瑞克·瓦寇的詩作〈再愛一次〉

 

那一刻終將到來,

當你在你自己的門前,你自己的鏡子前

充滿欣喜的

問候那到來的你自己

欣慰著這場會面而彼此

相視而帶著微笑

 

你說:坐下來,吃吧

你將再次愛上這個曾經是你自己的陌生人

奉茶,上菜,奉還你的心

還給那個愛了你

 

一生的陌生人

 

昨日的你總是左顧右盼

直到今日驀然回首

才望見那真正知你的人

 

把書架上的情書,相片,絕望的字條全都摘下

在鏡子前把你的面容剝去

坐下來,饗用你的生命!

 

德瑞克·瓦寇(Derek Walcott, 1930-2017)

 

 

下一期的瑜珈素養生活,我們將從「素食」這個在過去一直跟習俗相關的飲食態度,來看看它在今天的現代意義。